“工业文明所需的所有能源商品,生物质能均可提供,而且在全球呈现普遍性、能源价值高、可获取性强等特性。”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表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正在加紧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完全具备替代化石能源的天然禀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逐步实施,推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成为必经之路,其中,能够实现稳定供能的生物质能是工业生产用能未来的重要选项。在今年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生物质能产业建言献策,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促进多元化利用,助力生物质能成为实现“双碳”之路的重要抓手。
可用资源丰富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据李寅介绍,我国城乡每年产生各类有机废弃物(含农林剩余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泥、畜禽粪污、果蔬剩余物和工业有机废渣废液等)大约在63亿吨左右,折合标煤约8亿吨。其中,林业剩余物1.6亿吨,农业剩余物9.8亿吨,生活垃圾5亿吨,生活污泥8000万吨,畜禽粪污38亿吨,工业有机废渣废液8亿吨。
但与此同时,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率较低。“当前,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不足5%。”李寅表示,未来,若我国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提高到50%,每年可增加100亿吉焦热能、1.2万亿千瓦时电能、660亿方生物天然气,每年可替代4亿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将达到10亿吨,同时,生物质能产业可拉动县域社会投资3.6万亿元,解决240万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众多生物质能资源中,秸秆利用的潜力巨大。“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东北地区秸秆处理等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秸秆产生总量8.56亿吨,可收集量7.22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表示,通过不断提升秸秆科学利用水平,到203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潜力将达到1.72亿吨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巨大。她建议,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提高减排固碳贡献。
赵立欣指出,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减排固碳潜力大,基于2020年秸秆五化利用比例核算,8.5%的秸秆能源化利用量,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达到30%,应该重点扶持和推动该技术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冬季取暖需求旺盛区域,建设一批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县,探索县域可示范、可推广的低碳用能与农业可持续有机结合发展模式。
应用方式多元
生态环境效益明显
据记者了解,除了资源丰富,生物质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应用方式的多元。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介绍,“生物质能是一种多元化利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等,而生物质能其他利用,包括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其中,生物质发电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主任袁爱平表示,2021年,全国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达3798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1560万千瓦);发电量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基本可满足甘肃省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1494.70亿千瓦时)。
“生物质热电联产是目前最有效、并经济可行的供能模式,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李寅表示,截止2021年底,生物质清洁供热面积将近2.1亿平方米,工业供热约达到20亿吉焦;同时,处理各类农林废弃物超7000万吨,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约1.6亿吨,在防治农村废弃物无序处理,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方面发挥着其重大作用。
在李寅看来,当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其他非电利用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他表示,“从散煤治理的角度,现有各类替代散煤(生活和冬季取暖)的方式中,生物质能供暖成本是最接近燃煤的,在生物质富集地区,生物质能取暖成本甚至低于用煤成本。”
李寅指出,中国每年7.5亿吨散煤消费量中,约2亿多吨集中在县域和农村地区。他强调,供热是关系民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县域、农村供暖一直是难题,而采用生物质能供暖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秆、畜禽粪污和有机生活垃圾,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生物天然气,从而很好地解决解决清洁供暖难题。
破解多重困境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难题,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通过政策“纾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据李寅介绍,目前由于生物质发电补贴拖欠、支持政策摇摆不稳定、应该到位的支持政策不到位等因素,严重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热情。
对此,袁爱平也指出,在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和发电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行业电价补贴拖欠资金已超265亿元,且随着发电量的增加而不断累加,农林生物质发电作为生物质发电乃至可再生能源发电中需要付现购买燃料的电源类型,面临国家电价补贴拖欠常态化和燃料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企业生存举步维艰,而先天不足的民企尤甚,截至目前,行业已停产或半停产的项目民企占比70%。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隔墙售电、热电联产、碳交易、绿证交易等市场化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解决行业生存困境,加快市场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袁爱平认为,在众多市场化方式中,开展“隔墙售电”是农林生物质发电市场化转型的关键。
袁爱平强调,农林生物质发电开展“隔墙售电”可实现多方共赢。发电侧企业可增加现金流收入,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行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配置,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用户侧工商业企业则可降低整体用电成本,加上消费侧绿电不占用能耗指标,还能加快企业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总量上减少碳排放。
面对行业发展困境,李寅建议,尽快解决生物质发电项目补贴拖欠问题,优先保障生物质热电联产企业的发电补贴资金及时到位,保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发电上网电价稳定,给予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专项财政支持。同时,他还表示,生物质清洁供热要实行同煤改气、煤改电同等清洁能源供暖改造相同的政策支持。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
上一篇:三方携手共建西安“零碳智慧高新”
下一篇:没有了